在扬州北郊甘泉街道的上林苑农业生态园内, “胡正勤技能大师工作室”坐落于此,在2022年度扬州市高技能人才项目评选中,成功入选扬州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多年来,工作室领衔专家胡正勤以满腔的热忱和一片匠心,凭借在古建园林技艺上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扬州古建园林发展,其本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图|项目实拍
不忘初心 践行扬州园林“走出去”
胡正勤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对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扬州园林,他自幼便兴趣浓厚。“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的说法,更是在他年幼时便有了深入骨髓的认同与认知。因此,无论是求学时期还是立业阶段,胡正勤始终抱有将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发扬光大的初心。
2022年6月26日,作为编著者之一,胡正勤在《扬州古城老建筑实录解析》新书发布会上介绍,扬州古城建筑和古典园林在建筑制形制、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具体细节上,以及“形”与“意”的哲理内涵上,既协调统一,又变化多端。尤以匠艺精致、雅致、别致,匠作细节和吉祥寓意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值得赏析、传承和借鉴,“倘若没有对古建园林,尤其是扬州园林的这份情感,我不可能与工作室的专家、 培育对象们用脚步丈量扬州古城的古建筑和遗迹并最终成书。”
从业近30年来,胡正勤将自己的初心、匠心、细心和用心融合在了古建园林事业的发展中。他带领工作室的专家与培育对象们,不仅将扬州巧夺天工的造园技艺运用在了本地的项目中,更是沿着“市外-省外-海外”的发展道路,积极践行扬州园林“走出去”。
如今,扬州市民熟悉的瘦西湖双峰云栈、蜀冈樱花大道、三湾湿地公园的“津山远眺”、文汇阁工程都有工作室成员们的心血与汗水。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扬州园”、陕西秦陵博物院、河北雄安悦容公园、海南文昌南洋美丽汇、美国洛杉矶“内润园”、荷兰“布雷达友好亭”等诸多工程项目中,更是处处凝聚着工作室成员们的心血,渗透出扬州造园记忆的痕迹。
胡正勤说, 我们践行扬州园林“走出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对自己、对工作室的伙伴,对扬州、对这份事业沉甸甸的承诺。
锤炼匠才 潜心传道授业育新人
古建园林建设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20年来,胡正勤充分发挥自己在行业内的优势资源,为越来越多的人才提供快速成长的大舞台。
目前,工作室内有学术研究型的导师,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更有热爱古建园林事业,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精力充沛的古建园林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几位青年人已在高校兼课任教。
近年来,在邗江区人社局的热情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年轻的培育对象们不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收获颇丰,还在工作室的引导下,协助组织和参与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女风景园林师分会第三届一次常务理事会、“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中国风景园林史》编撰专题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工作交流会暨园林企业发展论坛”,参加了中国建筑业协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鲁班奖”颁奖大会、中国国际景观博览会(世景会)等各类会议或活动。工作室成员更是赴北京、石家庄,考察智慧园林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发展动态、参加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企业文化高级研修班”等,工作室成员研发了聪智科技智慧园林3.0系统,将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产品融入到古建园林之中。
守正创新 弘扬工匠精神促发展
胡正勤十分欣赏晚清民国时期的艺术大师吴昌硕,这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大师,不但为世人留下了诸多艺术作品,还留下了简单纯朴却又影响深远的几句话: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对此,胡正勤颇为感慨,他知道,这就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万物万业,均是如此。
带着一种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胡正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建园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他与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培育学员们潜心研究古建园林技艺,大到园林规划与布局、小到廊檐结构与雕花,都结合时代、区位、风格反复研讨与运用。当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的文汇阁项目还在提案阶段时,工作室的成员们就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收集与整理、实地勘测与拍摄工作,并在反复研讨后建议了如今确定的文汇阁项目修复地址、提交了相关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参与指导、献计献策。
与此同时,他和工作室的成员们又不囿于当前的技艺水平,不拘泥于时下的技术条件,支持年轻人放手创新。当以传统园林绿化经验为依托,以“端-边-云”一体化为大数据平台的聪智科技智慧园林3.0系统运用到宿迁酒都文化公园、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扬州园”等诸多工程项目时。工作室大力研发了装配式古建园林构件,并将此项技艺运用于河北雄安悦容公园中苑一区施工总承包、文汇阁工程 EPC 总承包、 海南文昌南洋美丽汇仿古建筑工程中。
工作室成员全力以赴,做到对培育对象手把手传技艺、肩并肩拓眼界、心连心助发展,全方位、立体化地打造工匠精神,为古建园林锤炼匠才。
古与今就这样在园林中相映成趣,与古建园林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胡正勤说:“有人用诗画描绘城市,有人在城市的古建园林中寻找历史的光阴与时光的印记,我更希望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园林工匠,并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古建园林之美付出更多努力。”